唱出社會願景:大專基督徒詩班的成長舞台

In 傳媒報導 by admin

全文連結

d7k_3008
圖:中大基督徒詩班在週年音樂會《違和感》中,以投射文字效果讓觀眾反思看似熟悉字詞背後的真正意義。

 

由去年學聯發起罷課、參與雨傘運動反對人大「八三一」方案,到近期港大「等埋副校」風波中,可見大學生紛紛群起發動抗爭。當大時代、大紛爭,大學捲入種種政治議題時,一座安寧的象牙塔這說法有沒有過時之嫌?

大專基督徒無法掌控局勢,卻有力氣呼喊自己的聲音。今年暑假就有三間大專院校的基督徒詩班藉週年音樂會,將埋藏於心的吶喊、願景唱出,希望透過歌聲喚起大家思考基督徒與社會的關係,甚至大時代中的個人召命。
中大基督徒詩班在週年音樂會《違和感》中,以投射文字效果讓觀眾反思看似熟悉字詞背後的真正意義。
真和諧是尊重多元化聲音
「和諧」一詞曾經在中港兩地掀起一輪熱話,今年香港中文大學基督徒詩班週年音樂會就以《違和感》為題,近年教會經常被批評政治冷感,今次融合了話劇的音樂會旨在讓入場人士反思到底現在教會存在的「so-called和諧」是否真正達致和諧,抑或看到的其實只是表象,源於各人不敢與其他人分享內心感受。為了增加入場人士的參與程度,同場設有對應劇中故事橋段的現場觀眾投票環節,七月廿五日音樂會當晚有近五百人入場觀賞。

 

1458-1b
圖:詩班員戴上面具,表達人不敢顯露內心真我

該詩班本年主席YY坦言在思想主題時自覺面對一些社會議題或人際問題時,發現人與人之間好明顯有不同的想法,但又不會將問題揭露出來,造成一種自覺和諧的氣氛。她不相信聖經中的和諧是每個人都持守一模一樣的意見,於是與籌委們商討後以《違和感》為音樂會主題,以音樂配合戲劇,藉此引發大家去思考在經歷表面「和諧」中的共鳴。編導羊仔在構思劇本過程中思想到,達致無反對聲音的和諧都要在面對主流意識形態下不發聲,不假思索地接受,出來的結果貌似和諧,其實不然,只屬於一種假和諧。違和感就是不要假和諧,各人能表達意見,之後也能互相尊重。

音樂會的劇本在取材上是參照現實社會的狀況,佔中與反佔中、同志平不平權、東北發展、中港矛盾這些議題,在某些教會內部,似乎存在著一個壟斷的意識形態令人不敢發表多元化的意見。劇中女主角處於一個兩難的局面,她有份兒參與的佈道音樂會獻唱與一個大型遊行日子相撞,為了使入場人士得到共鳴,他們想到在音樂會中段設有觀眾投票,要求每人在入場派發的紙上為女主角投選「去」抑或「不去」(遊行)的決定,藉此情境發表屬於觀眾自己的聲音。羊仔表示其實重點不是各人觀看事件的立場是否不同,自己意見也不代表絕對正確,重要的是發表自己想法後要聆聽別人的聲音,嘗試從其他人角度出發,為事情的判斷找出相對客觀的角度,結合開聲和聆聽,這就是尋找真正和諧的過程。

社會須尋求真和諧,音樂也講求音韻上的和諧(harmony),今次總共有四十五位詩班員參與音樂會的獻唱,每人要讓自己歌聲給觀眾聽到的同時亦要注意不可掩蓋旁邊的聲音,也因每個人聲線的獨特,合唱出來的詩歌才美妙動人,當中當然不少得艱辛的練習過程來達致這種和諧。

 

作者:黃立星、陳靈騫
時代論壇:第1458期,2015年8月6日